本站首页  |  公示公告  部长信箱  图片新闻  |  党建动态  |  政策法规  |  党务指南  |  基层组织  |
      党员教育   干部工作  |  党员风采  |  和硕风情  |  宣传视频  |  人才调研  |   新 农 村   |   留 言 板 |
今天是 
站内搜索:   
 
>>  您当前的位置:bet365官方备用网站 > 和硕风情
 
和硕特的礼仪与民俗
2013-11-20      摘录于《和硕特蒙古史》

礼仪与民俗
    礼俗风尚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情趣、愿望、习惯等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的综合表现。它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但也受周围兄弟民族的影响。
    蒙古族各部落之间的风俗习惯大同小异。和硕特部落作为西蒙古四部之一,由于长期的群落独居,其礼俗风尚具有一定的特色。
1.礼    俗
    见面礼和硕特人民热情好客,忠诚善良,讲究礼貌不论是熟人或是生人,一见面总要热情问候,互道家人平安、牲畜兴旺、五谷丰收之类的吉祥话。父母或长辈见了远方归来的子女要亲吻脸颊。一般长辈见了晚辈要吻额头,或双手抚摸其右臂。平辈来客则以相抱为礼,或躬身施礼弟媳见夫兄必先捧茶座前,命坐后方可坐下,并微微俯首低声答话。无论贫富尊卑,对年长的人要敬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饮酒,定要让长者领先。每当“巴克西(教师)、“艾木齐”(医生)到来时,要把他们当做贵客。  蒙古语中敬语和常语是有严格区分的。如:对官员、僧侣、长者不能称“你”,必须称“您",或称尊号;请喝茶、吃饭,必须双手敬上。
  大年初一早上全家人围坐喝年茶时,晚辈先向长辈献哈达,然后端起自己的茶碗双手递上,让长辈们“德吉”。长辈接碗略喝一口,再递还晚辈。长辈也让晚辈“德吉"自己的茶碗。   
  见面礼仪分几种不同情况。一般官民或旗民拜见扎萨克王公时,要下跪叩首并献哈达。晚辈拜见较长时间未晤面的长辈,则要叩头献哈达。妇女相见,如属至亲,一般在致问候以后拥抱贴面额,平辈相见行握手礼。如果骑马或骑骆驼相遇,彼此应抬起右手并相互问候。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巴雅日太!”再见)或“巴雅太,乌查热西”(希望我们愉快地再相见),“阿木尔、赛罕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此礼仪是和硕特蒙古族迎送宾客、馈赠礼品、相互拜年时常行的礼仪之一。如托起哈达献向贵宾、长辈,敬献者向前弯腰,将哈达折回对准客人,双手伸平捧哈达过头(以示尊敬,否则为失礼)敬给;平辈之间互赠时,双手平举捧哈达递向对方;长辈对晚辈行祝时,一般将哈达披搭项肩,有时也将哈达披在其他礼品之上一并托起赠给。为渲染献哈达的气氛,有时还吟唱吉祥的赞歌。
   敬鼻烟壶  和硕特蒙古族有相互敬鼻烟壶的传统习俗,意似今日见面时握手问好之习。而他们在互敬鼻烟壶时的特殊礼节是:若是双方同辈,用右手心托壶互相交换,倒入少许烟沫于手心,再用手指沾烟沫递鼻孔吸闻后,奉还烟壶;若是长辈,则先请其人坐,晚辈曲身,双手捧壶敬之;小辈则不嗅鼻烟;女子要先把鼻烟壶举在前额轻轻一碰,向前躬身,将烟壶盖打开一半,以左手扶壶,右手托起递给长者。
    鼻烟壶精致美观,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一壶在手令人百看不厌,是和硕特蒙古族男子穿蒙古袍,束腰带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装饰。
  待客礼和硕特人在招待客人时,首先端出奶茶,再摆奶酪、奶油(酥油)、油饼或各种油炸食品。吃喝以后敬酒,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所敬之酒一般多为烈性酒,有时也以奶酒奉敬。在酒酣之际,主人还唱一些表示欢迎、祝福或歌唱友谊的酒歌来助兴。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热情,还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然后自己再喝。客人坐的时间长了,要留客人煮肉招待。住数日,敬如初,绝无逐客之意。如接待尊贵的客人,除献茶祝酒外,主人还要牵羊让客人过目,以示宰羊留宴。在给尊贵客人上肉时,把羊的腱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羊头(羊头主要放在结婚仪式上)。过去,在没有动手切肉之前,先割羊尾敬佛,继而献客;现在则由主人首先将一把刀子双手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上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切上一块肉一同吃下,再把刀子还给主人,主人开始动手切肉请客人随意吃。如果有老人或年轻姑娘在座,主人就给他们吃胸骨肉,给客人该吃什么部位的肉都有不成文的俗成约定。远方的尊贵客人来时,主人要到必经的要道口铺上毡子,陈列酒肉,专程迎候;客人要走时,仍送到原处,再次献茶敬酒,依依话别。平时宾客到门,主人听到马蹄声即要出门迎候,拴狗接缰,侍候客人下马。分男西女东,启帘让客人由左边进座佛龛下。客人走时,主人牵马理蹬扶持客人上马。如到长辈家里做客,一般要带上酒类、糖果、糕点等礼品,礼重的还要带衣料。
  和硕特蒙古族还有特别尊重老师和远方贵客之俗,认为没有老师就没有人类文明,若是老师光临,全家老少会一起出门相迎,热情款待。
  经引见知是远方来客,主人会以“手抓肉”款待。客人临行,主人即出门道走好、再见。
  迎送礼和硕特人在敬神、拜年等重大喜庆时或迎送宾客时,最为常见的便是献哈达。哈达一般是丝绸的,也有布的,一般在一米左右长短,颜色以白色为主,也有黄色或蓝色的,献哈达时双手捧着,身体向前微躬,以示尊重对方,也有在献哈达时,同时用手托酒碗或金银、玉石等礼儡,献给对方。
讲究礼貌和硕特人民从祖先开始,就有讲究礼貌的传统美德,每当过年过节或喜庆日子里,为祝愿太平吉祥的生活。人们高举鲜奶、手捧哈达,高声说:“愿十恶除尽,愿十善兴旺!"这里所说的“十恶"是:
害人之心,为自己得利,对别人怀有坏心;
贪心,看到别人钱财,总想办法骗取,永不满足;
歪心,心术不正;
恶心,冤枉诬陷好人;
索取本不该要的东西;
享用不洁之物(指骗来或偷来的财物);
无缘无故地骂人;
说假话,骗人;
说脏话,低级下流;
诅咒、恐吓别人。
十善是:
不怀恶意,与人为善,有造福人类之心;
不贪心,有助人为乐之心;
知错就改,心地善良,不做亏心事;
决不作恶,一生平安;
不贪钱财,德福自来;
不拿来路不明的财物;
不说假话,以诚待人;
不咒骂别人,与人和睦相处;
不讲不吉利的话;
不偷不抢,安分守己。
    这“十恶"与“十善”代表了蒙古人的高尚品行和道德准则。
    尊老爱老  尊重父母和孝敬老人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和应尽的责任。因为老人在一生中为了儿女辛辛苦苦。儿女长大了,父母已年老了,让老人在晚年过上好日子,心情愉快,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虐待老人是违反社会公德,非常愚蠢的事,因此社会人士经常教导“关心老人为荣,虐待老人为耻”。特别对母亲更要敬重。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深厚的感情,蒙古族民歌中这样唱道:
    青灰色的走马哟,
    我在你的背上长大,
    敬爱的母亲哟,
    我在你的怀里养大。
    滚滚飘来的云层,
    下了一场阵雨,
    养育我的母亲啊!
    恩情像雨珠一样多!
  老人进屋时小辈人要起身,让他坐下;盛茶饭要首先给他们;进出时他们在前;在路上碰到老人,要下马问好,待他们上马走后自己再走。请客喝酒要让老人先喝,讲完祝词后才自己喝。因老人经验丰富、智谋多,在家里和部落里遇到难事,就请老人指教。不管是在外还是在家里,不能从老人前面随便地过。在喜庆节日唱歌敬酒,一定要从年老者开始。在父母长辈跟前喝酒,说笑打闹是很不好的行为,尤其是要尊重爱戴父母,要听从他们的教导,不然,被人们视为“愚蠢的人,没有人性的人”。正如“乌云来是老天的雨灾,无知的儿子是父母的心患"。不能跟年长者随便取笑,更不能摸他的头开玩笑。过年过节时首先要到年老的家去拜访,不能直接叫他的名字或以本名称呼,要叫他们的尊称。除了自己的老婆外,一般不能叫别人“嘿!哎!”。特别是媳妇不可直接说丈夫祖辈的名字,这是一种家规。
   按照阿拉善蒙古人的礼俗,妇女须对父老长辈十分敬重,就是妇女们自己也认为理应如此才是,因为,对于父母  的养育之恩,一辈子怎么报答也是报答不完的。每当新春佳节,妇女们向父老长辈拜年时,总是毕恭毕  敬地献上哈达问候道:“爸爸过年好?”“妈妈过年好?”平时,问候时说:“您老贵体可安好?"同时还要递鼻烟壶,以示敬重。
    不分过年还是平时,未婚男青年未经父辈许可,不得当  着老人的面吸烟饮酒。否则,被视为对老人失礼。就是年轻人成家了,也只有得到老人的许可后,方可吸烟并陪客猜拳玩耍。
    媳妇在公公和婆婆面前不能光着头,必须戴帽或戴首饰。进出婆家时,步履要轻快,见外人进来了,要站起来。新媳妇过门三年期间,不许越过蒙古包内锅灶四周的土垅以北。当媳妇的每年都要去一趟公公及其丈夫的舅舅、叔伯家磕头请安,还要向公公家中敬奉的火神奉献哈达并磕头,此外,特别忌讳当嫂子的在小叔子面前光着头、露着脚。
2.衣食住行
    服饰和硕特人衣着有礼服和便服之分。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的。夏季一般穿布类长袍,长袍身端肥大,袖子长。衣服颜色一般爱用红、黄、深蓝色。不论男女,长袍下面不开叉。他们喜欢用红、黄、绿、彩色绸子做腰带,两端飘着以为美观,并在腰间挂上装潢美丽的蒙古刀和烟袋。所有这些,都是同牧区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的特点相适应的。喇嘛穿红、黄色的袍子,农民多穿布衣,有长袍(开叉)、棉衣、棉袄、衬衣、衬衫……等。他们冬天多穿皮鞋、皮靴和毡靴、高统靴。牧民有些人还穿用生皮子自制的“皮轨拉”(也叫“查日尕”)。蒙古族男性头戴礼帽,脚穿皮靴,非常威武,也有用绸子把头缠上的。未婚少女夏天穿的袍子有两种,大襟的称“拉布锡克",从中间系扣在腰以下;左前襟加宽的称“比西米特”,通常都以黑、蓝、咖啡色的绸子或布做成,也有布扣。腰两侧有个斜口袋,胸部左右有两个小口袋。腰上缠红、绿、黄缎带或布带。少女头上缠绣花白头巾,头发梳成一个辫子,有些少女辫稍挂几个铜钱。她们手戴戒指、手镯,耳戴耳环,冬天穿大襟羔皮袍子。已婚妇女不穿“拉布锡克”,只穿“比西米特"或穿一种无领长袍,叫“别日孜"。还有一种用羔皮、驼毛做里子的衣服,叫“铁尔里克”,扣子是银的或铜的。已婚妇女穿
长袍均不系腰带,头发要梳成两个辫子,辫梢上系着银元、铜钱、珠子等。她们头上戴一种叫“托尔齐克”的圆帽,其帽有各种银饰物,帽顶有一条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新婚妇女则在衣服领子上缝一个白布衬领,两头向下坠一个似项链的东西,穿上银元、铜钱、珠子等物。现在,除了老人以外,蒙古人平日一般都穿制服,男的戴鸭舌帽,女子一般爱戴解放帽。牧民平日的衣着一般是皮里布面的羊皮袄,下穿光板本色黑边羊皮裤,甚至一年四季带在身边或穿在身上。在气候多变的高山牧区它既可以挡风御寒,又可以防雨遮雪,结实耐用,适用性强。
    青海和硕特蒙古妇女还有一种传统的民族服装,由“才格德”和“特日勒格”两部分组成。“才格德”是以绸缎或绒布为面子的无领齐肩、无袖的夹腰开衩长袍,近似于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开衩长跑,也类似唐宋时期汉族妇女穿的“半臂”。“特日勒格”是一种用绸缎或绒布做面子的羊羔皮袍,长度拖到脚面。它的主要工艺在袖口。袖口用数种彩色绒线和绸缎、绒布制成马蹄形。“才格德”一般用深蓝或黑色绸缎或绒布制成。“特日勒格”一般用有图案、花纹的红绸缎制成。穿时将“特日勒格”穿在里面,用绸带扎紧腰身,外边套上“才格德”,不扎腰带。这是青海蒙古族妇女特有的节日礼服,也是结婚礼服。
    男女匀系颜色鲜艳的丝绸腰带。男子在彩带上系腰刀、火镰等;女子在腰带环上系小刀、丝绸长条及小手帕、针包等物。依季节变化男子穿单裤、夹裤和羊皮裤,裤子一般都肥大、裆宽,适应于长年骑马和席地而座的生活。妇女衬衣一般用红、绿、白棉布制成,也有用绸缎制做的。男女都穿牛皮或绒布制做的靴子,讲究者穿香牛皮制的尖端上翘、镶有剪牛皮花纹的蒙古靴。
    “凯木勒格”是一种毡袍,冬季可做冬装,轻便防寒。夏季也可做雨衣用,男女老少均可穿用。在较早的时候,这种毡袍也用来做战袍,据说把毡袍用水渗湿,然后拌上细沙,
即可防弹,也可刀剑不人。
    妇女喜欢修饰。未婚姑娘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有的地方梳成许多小辫,然后合为一条或两条粗辫子,垂于脑后。有些地方则把辫子装入辫套内,辫稍上扎红绸缎或红布条,辫套上系饰有珠贝、铜钱、小铃等物件。已婚妇女将头发梳成双辫,装入一双辫套内,垂于胸前,压于腰带下,长及膝盖或连衣襟脚面。这一点是青海蒙古族妇女与藏族妇女在服饰上的一个明显区别。辫套用黑布面红布里制做,两头嵌有织锦,绣有各种图案花纹,下端缀双红缨或黑缨。两条辫套正面各嵌有精致图案的银牌三至八枚,若无银牌则用丝线刺绣图案代替。银牌和丝绣图案有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颈上带珊瑚、松石、玛瑙串成的项链和银制护身佛龛,耳朵穿带耳坠,银制者为多。妇女们且喜戴金、银或玉石、象牙、铜质的手镯,也有戴彩色赛璐璐手镯的。她们手指上喜戴银制马鞍桥式戒指,戒指上饰以松石、珊瑚等。   
    青海蒙古族服装,尤其妇女服装,既美观大方,又御寒实用,吸收了周邻民族服装的优点,也继承和保持了本民族风格。
    过去,阿拉善服饰具有以素为美的突出特点。这也许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如今,勤劳勇敢的阿拉善蒙古人不仅使自己的沙漠之乡旧貌变新颜,而且使自己的传统服饰也出现了绚丽多彩的发展变化。过去阿拉善蒙古人的长袍瘦而长,而现在则肥而短。其镶边装饰过去素淡而典雅,而现在则华丽多了。服饰的色彩过去以青、蓝、紫为主,而现在则变得五颜六色。绚丽多彩。在服饰种类方面他们已不穿戴马褂、坎肩和传统头饰,男子以礼帽、鸭舌帽、长袍、马靴为主,妇女则以头巾、长袍、马靴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妇女开始戴新式耳环、耳坠、金银戒指和使用现代化妆品了。
现代蒙古民族服饰的地区性发展变化,不仅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而且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甘肃、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市自治区蒙古族集中的地区也出现了这种变化发展趋势。
总之,蒙古民族服饰的发展变化要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环境的制约而不断出现潜移默化的发展变化。蒙古民族服饰的所谓传统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保留传统的款式风格,又不断接受时代所造就的时代文明,从而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变化,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这就是蒙古民族服饰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饮食  和硕特蒙古人民主要吃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奶制品有牛奶酿制的酸奶和乳酪、酥油、奶皮子、奶疙瘩等。奶酒是蒙古族人最喜爱的饮料,也有用马奶、骆驼奶制成的名为“汽干”的马奶酒,后者的酒精度极低,营养丰富,对肺结核和胃病患者有滋补作用。蒙古族人最爱吃清水煮的手抓肉。夏季当天吃不完的肉,就割成条块晾干。有些牧民放鹰纵狗,猎取旱獭、野兔等野味,调剂生活。
蒙古族人喜欢喝清茶和奶茶,茶内加少许盐,相当适口。牧民平常的饮食比较单一,一般早上和中午喝奶茶,吃干粮、油饼,晚上吃肉面条。农业区蒙古族人的饮食与其他民族大同小异。山区牧民做饭、取暖多以牛马粪做燃料。
    住行  自古以来,和硕特人逐水草而居,蒙古族牧民至今尚未完全脱离“行国”时形成的习惯:秋居山间阳坡以避风雪,称“乌毕拉曾”(冬窝子);夏季转移到平坦的阴坡或草原高处,称为“祖苏昂”(夏窝子)。牧区的蒙古族人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这种毡房轻便、保暖,容易拆搭,宜于搬迁。蒙古包大小不等,四周用条木结成网状圆壁,留木框门,圆顶是用椽木组成的,状如雨伞,顶部留有天窗。框架搭好之后,四周外用毛毡、内罩花布,富裕之户悬挂壁毯,相当美观。夏秋季节,有些也用芨芨草编串围衬,通风透亮。蒙古包的门多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经济条件优裕的人家,在蒙古包毡片及毛毡门帘边,镶以青布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云纹花边,煞是好看。蒙古包具有便于迁徙和抵御风寒烈日,冬暖夏凉,适宜于游牧生活的特点。
    蒙古包内摆设布置有一定规矩。正中上方设佛龛,有佛像、经卷、酥油灯和供佛用的放在碗中的酥油、炒面、曲拉等。供桌和灶把蒙古包分成左右两侧,在两侧靠近“铁日莫”处放置箱柜、衣物、粮食等,聚以华丽的棉织或丝织壁毯。右侧靠门处放置木制活动碗架、炊具及柏木制打酥油桶和挤奶桶等。包中央对天窗处是“托勒合”(铁制的锅支架),可使烟和蒸气从天窗散出。包上方和左右两侧铺长方形地毯或毛毡,长者居上方,客人和家庭男性成员居左侧,妇孺居右侧。蒙古包内兼做卧室、客厅、厨房和储藏室,由于布置井然有序,显得干净卫生,宽畅整齐。贵族和王爷等上层人士又有专门分做卧室、客厅、办公、佛堂、厨房、储藏室用的蒙古包。
    蒙古族“平时逐水草而居者,论其暂则数迁其地,论其常则四时有一定之地,夏日所居日夏窝子,冬所居日冬窝子”。无论放牧牲畜,或草场搬迁,或出门访亲会友,蒙古人都离不开马,故家家都有几匹走马和几峰骆驼,男女老少都善骑马。蒙古人是马背上长大的,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人都以有一匹骏马良骥而自豪。
3.生活习俗
婚礼和硕特婚姻为一夫一妻制,除扎萨克王公的姑娘不能下嫁平民外,一般贵族和平民之间只要不是同氏族的都可以通婚。男女婚姻过去为父母包办,但须履行求亲、订婚、过礼、结婚等程序。礼仪繁琐,也颇为破费。订婚和过礼,男方都要给女方家送活羊、熟羊各一只,还有衣料食品糖酒之类的东西。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羊四只、酒若干斤。迎接新娘,女方则由其亲属带上嫁妆,送到男方家中举行婚礼。在结婚的头一天晚上,女方家要举行欢送女儿出嫁的宴会,亲友们带上贺礼前往祝贺。晚宴上唱歌跳舞。唱歌是有内容的,大都为赞扬父母养育之恩,或老人教育女儿到婆家如何孝敬老人勤俭持家之类的教诲。歌曲婉转情深,往往使出嫁女哭成泪人儿。姑娘出嫁前,照例要演出一幕“抢亲”喜剧,多为女婿与丈人互“抢"新娘,表示双方对新娘的喜欢。婚礼一般只进行一天(土尔扈特和硕特各部落是白天还是晚上举行婚礼也各有异)。新娘进入男方家后,先要把头发梳成两条辫子,改着妇女服装,以示姑娘生活结束,然后拜见新郎亲属。拜见时婆婆端出鲜奶让新娘尝一口。接着举行“抢羊头”、“打火镰"一类的角力游戏,并纵情唱歌跳舞,直至深夜,有的到天明。
丧葬 和硕特人葬礼极为简单,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用音乐,不给亲人讣告,但须喇嘛诵经。葬式大体有天葬、土葬、火葬三种。天葬又称野葬,是牧区常见的一种葬法。人死以后,用白布裹身,置于荒野,任狐狼鹰犬鸟兽吸食。三日后若被吃掉,则设宴畅饮,举家亲朋相庆,祝贺死者已升天了。若尸体完好,则认为死者生前有罪,罪恶未消,即请喇嘛念经,替死者消灾、忏悔,而且在尸体上涂满酥油或黄油,求得早日被鸟兽吃尽。葬礼后,后辈们百日内不剃发、不饮酒、不娱乐,以示哀悼。
土葬多在农区,也是牧区王公贵族的葬法,有棺木,有陪葬品,也要由喇嘛诵经。
火葬是上等人即活佛喇嘛、王公贵族的葬法,贫苦人家患有瘟疫传染病者也采用火葬。经常是给死者裹以白布,涂上黄油,喇嘛诵经超度之后,将尸体投入烈火焚烧,三日后家人去看,若骨灰飞扬四散,则以为死者已飞入“极乐世界",若未烧干净,则喇嘛再念经超度,再烧,活佛喇嘛的骨灰还有的被和以麦粉制成人形,供存于寺庙之中,或将骨灰涂于寺庙宝塔之上。
    洗礼  和硕特人一生中有三大礼仪,即洗礼、剪发礼和婚礼。
    婴儿洗礼是卫拉特蒙古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新生婴儿满月后选一个好日子,请亲朋好友一起进行洗礼式。开始,先由老祖母或年长的妇女在一块白毡上放上脾骨,让放进盆里的婴儿站立着,用羊肉汤给他洗身,一边洗一边说祝福词,说祝福词得先从祖父或父亲开始,依次进行。洗礼后,由父亲给孩子起名。
    剪胎发  剪发礼,蒙语称“敖尔波礼"。和硕特人非常讲究剪发礼。剪胎发是蒙古族礼俗中很重要的一种。在蒙古族群众的意识中,认为胎发是从母胎中带出来的,是高尚纯洁之物,不能随便剔掉,只有到三周岁之后,才能剔掉。剪胎发必须选好日子,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酿好奶酒,炸好油果子,备好各种食品,宰杀牛羊。剪发仪式开始后在司仪主持下,先在来宾中选出三名能歌善说的中青年人唱敬酒歌,待酒过三巡才开始剪发。剪发顺序大致为首剪、家剪、客剪。首剪必须是太阳刚刚露脸之时,由孩子的舅舅或同属相的小青年动第一剪,将剪下的一撮头发装人剪刀柄上的哈达结内。家剪,即首剪之后,家庭成员依次各剪一撮,如果家中长者或兄辈不在场,还须留下一撮,待后补剪。客剪,即来客中的长者剪发。每道程序中都必须有祝词。
剪发仪式后,主人家要设“招恩",摆全羊席款侍来宾。客人所赠礼物一般为绸缎、布匹、茶叶等,而孩子的重要亲属一般送马、牛、羊,数目不拘。所有宾客轮剪完毕,剪发仪式结束。
禁忌  忌称亡人“名”字。人死了,不能说“死”而说“没有了”、“上了大路了”,如系长辈则说“成佛了”。如必须提亡人名字时,只说谁的父亲或母亲、谁的舅舅或叔叔等等。武器、马鞍一般不能带人帐房,入门前倒置门外蒙古包一侧或放在蒙古包顶上。如果必须带入时,必须刀尖、枪口向上或向外。平时递交刀枪或食肉小刀,也必须以枪托、刀柄授人,特别忌讳用枪口或刀尖指人。客人来时,忌向客人前方倒炉灰。忌骑马穿过羊群。忌骑马直接到别人家门口,并立马站在别人家门口。忌把马缰系在蒙古包围带上。如要路过别人的蒙古包,应绕包后而行。忌无端打闹别人家拴着的狗,忌鞭打马头,忌在别人家中放屁,忌在水边(泉水小河等)大小便,忌向别人脸上喷唾沫,忌戴两层帽子,忌穿两只不同的鞋靴,忌给别家孩子起绰号,忌用枪打自家或别家的牛羊狗等,忌把嘴啃过的熟肉放回盘中(用刀割的则无妨),忌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敬茶饭,忌敲打碗碟等物。
   饮食上,忌食马、驴、骡等奇蹄类动物的肉,也忌食爪禽类,忌食死因不明的牛羊肉,忌吃牛肾,忌把所献的炒面、茶剩下。
    妇女无论成年与否,忌散发或剪发,应辫结之。生病,或坐月子,忌串门。在蒙古包门前挂一红布条,门前放一堆烟火,远方来客或家人外归须跨越火堆方可入内。
4.传统节日
    和硕特蒙古的传统节日有白节(即春节)、麦德尔节、祖鲁节(点灯节)、塔克勒根节、那达慕节等。
    白节  蒙古族人民把白色视为纯洁、吉祥、崇高、幸福的象征,而且,蒙古人吃的是白色食物(奶制品),住的是白色居室(蒙古包),所以,十分崇尚白色。他们把送去冬季迎春天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叫作“白节”。蒙古人过春节是按传统习俗进行的,非常重视,也非常热闹,要看望老人,拜见亲朋好友,互相祝福,还要搞一些娱乐活动。
    麦德尔节  卫拉特人把每年正月十五日作为麦德尔佛诞辰视为吉祥之日,举行庆典活动。麦德尔节过去是一种宗教活动。在宗教里,把麦德尔佛称之为传播佛教,解除人们疾苦的神。过去,麦德尔节只是在寺庙举行拜神活动。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已将单纯的宗教活动演变为互相拜年祝福的传统节日。
    祖鲁节  祖鲁节也称点灯节,是卫拉特蒙古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阴历十月二十五日,有关传说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活佛圆寂时(108岁),教民们点燃祖鲁(酥油灯)为其送葬,所以就形成了祖鲁节。祖鲁节当晚,男女老少均点燃酥油灯在属相前跪拜祭祀,祝福平安。
    塔克勒根节   蒙古族从祖先开始就有在部落居住过的地方立起敖包祭奠的传统习俗,时间是每年阴历六月初四。民间传说过去部落征战,能够取胜或士兵能够平安归来,是因为神灵保佑,所以,在部落驻地或交通险要地都设有塔克勒根(敖包),并定于每年盛夏之际的六月初四为塔克勒根节(祭敖包节)。每年一度的塔克勒根节同时举办那达慕,赛马、射箭、摔跤、“江格尔"演唱等等。
    那达慕节  蒙古族先祖创造了独特的嬉乐方式——那达慕。它肇始于古老的祭祀、庆典活动,风行于蒙古族各个部落。一年几度,相沿成习,成为流传后世、承传不绝的民族盛典。那达慕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在水草丰美的季节,和硕特牧人举行被称作“男儿三艺"的摔跤、射箭、赛马,故那达慕节带着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当时蒙古族王公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大的以盟(地区)为单位举行,小的以旗(县)、苏木(乡)或查(村)举行。时间一般为5至10天。
    打马印节  打马印节是和硕特部落传统的交游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八,人们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并选一名烙技精湛、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人列队向他敬献哈达。印模烧红,高呼打印。套马手围住马群,人欢马嘶,欢声雷动。骑手每套住一匹烈马,执印者便打一马印,印记都打在马的左胯骨中心部分,马印记每个畜群的各不相同。打马印始于12世纪,相传成吉思汗和王罕为区分各自部落的马群商议打马印,打马印节成了草原的盛会,姑娘们趁机选择情人,而小伙子在姑娘面前尽力表现自己的套烈马技术。
    蒙古族又称马背民族,是世界上养马最早的民族之一。蒙古族经过长期使用和牧养马匹,积累了丰富的养马经验,并有一套传统的养马、驯马方法。打马鬃、骟马是牧马入的节日,通常在阳春三月举行。这个时节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选择此时骟马,伤口容易愈合不易感染。打马鬃一般把三五户牧民的马群集中起来,赶到一处较为平坦的地上。马倌们不论远近亲疏、老少青壮都要参加。一切完成后,牧人欢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引亢高歌,像过节一样快乐。
    打马鬃、骟马是牧马人一显身手的生产活动。草原男儿的英武、豪迈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5.娱乐活动
    和硕特人民的娱乐活动主要分三类:
    第一类属于体育运动项目,如赛马、赛牛抵、赛骆驼、赛牦牛、赛刁羊、赛猎鹰、赛牧羊狗、赛走马、赛摔跤、射箭跃马比武、马上角力等。
    第二类属于表演性质的,如唱民间歌,弹琴(托布秀尔)、跳战刀舞、鹰舞、婚礼舞、驯马手舞。
    第三类属于开发智力、丰富知识性质的,如讲英雄史诗《江格尔》、《格萨尔》,讲祝词,讲赞词,讲谚语、格言,讲儿童民间文学,谈骨比智,赛棋类等。
   和硕特的娱乐活动,主要在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举行.但也有的是在喇嘛黄教经会庙会时、小孩满月、婚礼、那达慕、白节、麦德尔节以及国家集会、部落盟会时举行。
男子三项技巧  男子的三种娱乐指摔跤、赛马、射箭。
蒙古民族的传统娱乐赛马、摔跤、射箭历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闻名于世。据称从那时起,部落中就有“那达慕”(游艺)活动,而赛马、摔跤、射箭从那时起就成为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在草原上广泛流传。到了元朝,统治者更明确规定,蒙古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此后,蒙古族“男子的三项竞技",便成了衡量男子有无本事的标准,并且成为各种庆祝活动和集会的主要内容。清朝以后,那达慕变成了官办的游艺活动,以盟、旗或苏木为单位,半年或一二年举行一次,对三项竞技的优胜者奖给马、骆驼、羊和砖茶、绸缎等物。但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那达慕大会上,获得冠军的几乎都是王公贵族的摔跤手、赛马手、射箭手。这三项技艺在蒙古人民中广泛流传。它不但对反对外来侵略,巩固祖国和平统一、保卫家园的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发挥人们的精神力量、鼓舞勇气方面也同样产生了重要作用。所以,卫拉特蒙古族从古时候起,就在婚礼、征战或庆祝使人振奋的重大成就时就举行这三种娱乐活动,尤其是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盛行以来,把旧历六月四日作为四季中的吉日,以此娱乐来祭祀宇宙天地之灵。赛马在婚礼和节日里往往是压轴节目,赛马结束,庆典亦宣告结束。赛马地点一般在广阔的草原,比赛人数多少不限,一般由6至14岁少年儿童骑马参赛,但也有老、中、青赛马队,而大型节日都是少年赛马。参赛的马匹多经挑选和专门训练,赛马要提前两个月告诉参赛者。届时,一个个小骑手俯伏马背、催马驰骋。他们身穿彩衣,头束各色绸带,英姿飒爽,竞相追赶。裁判数人拿名次牌号在终点等待,第一名骑手到来时,手持第一号的人把号交给骑手本人,依此类推。最后,骑手凭号领奖。
    获奖的名次根据参赛马匹的数字来决定,如有100匹以上马参赛,评出25名优胜者。第一名奖品在清代和民国时,可奖9峰骆驼、99只羊、19匹马、29头牛等。如果得了冠军和奖品,冠军所在的旗和苏木的人都感到无比光荣,冠军的奖品往往要分给大家和亲人。赛马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射箭起源于古代部落人民的狩猎和战争。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均不限。一般规定每人射九箭,三轮射完,以中箭多少分胜负。静射即远射,射手站在距靶子数十米外,搭弓射箭。骑射由射手骑马拉弓边跑边射,靶子为草袋,靶子被射落下来,引来阵阵喝彩。此类活动奖品仅为赛马奖品的三分之一。
    摔跤运动始于元代军事演习和战斗,民间则用摔跤暖身。摔跤少则两人,多则千人,采用捉对比赛,单项淘汰制,负者不再上场,胜者与其他胜者交手。德高望重者担任裁判和组织者,每位选手均有教练,教练要介绍自己的选手,比赛时指导并助威。出场前,选手穿着上身打排扣的紧身摔跤衣,下身穿宽大的摔跤裤。出场时高唱挑战歌,再唱互敬歌,后踞虎步,用摔、扭、拽、绊、拉、扑等技巧以取胜。以膝盖骨以上部位着地为输。优胜者受奖,奖品和赛马奖品不相上下,多次获胜者,人称巴特尔,在人民中备受尊敬。
卫拉特部有歌唱《男子三项那达慕颂》的传统祝颂诗歌。诗歌歌词为:
    摔跤手颂
    蜂蜜便是蜂蜜,
    充满幸福美满的是,
    在家乡火热的怀抱中,
    在祖国的蓝天大地上,
    冠军摔跤手,
    有着狮子与老虎称号的摔跤手
    镶金的摔跤坎肩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出现在北方的娱乐场上,
    恰似那凤凰一般,
    好像在飘动着翅膀。
    宽阔草原上的男儿们,
    他们在飘着、唱着、跳着,
    跳跃、跳跃、跳跃!
    蒙古人的后代,
在那绿色的草地上,
摔跤手们尽情地踏动小草!
狮子和老虎啊,
仿佛要厮杀一场。   
力大无比的摔跤手们,   
使出绝技好不壮观。   
冲!冲!冲! 
朝气奋发的年轻人,
在那嫩嫩的草地上,
我们要显示自己的力量。
在那辽阔的大地上,
留下那健儿的足迹!
成双成对的摔跤手们,
三三两两地角逐。
众多的摔跤者中,
惟有那运气十足的摔跤手才能夺标。
折曲!折曲!折曲!
家乡的英勇男儿!
把那众多摔跤手,
一一摔倒在地,
在这六月的娱乐节,
尽情地摔吧!

射箭手颂
雄鹰的力量,海青的精神,
机敏的徒弟们,
檀香木弓弦上神箭,
出现在娱乐场地上。
把奔跑在荒野的动物,
从遥远的地方射中。
把飞翔在高空的鸟,
射落到自己的手心。
神箭手们,
手拿弓箭,
在众人云集的娱乐场上,
较量着射箭的本领。
檀香木做成的弓,
精美的神箭,
是那象牙做成的。
机敏的射箭手,
拉满那弓弦,
向着远处的箭靶,
把箭射去。
看到远处目标的,
是那雄鹰般的眼睛,
射中所指的目标,
有着大象和老虎之力。
机智灵敏的射箭手,
让人看到他的力量,
男儿三个娱乐中,
展现自己的英名。
鹰的翅膀长在背上,
可汗江格尔佛的枣红马奔跑,
带着英雄的吉祥,
出现在热闹的娱乐场上。
喇嘛赐予的马群,
数也数不清,
佛爷的枣红马,
神奇而又迷人。
跑在前面的是母鹿还是公鹿?
飞速而来的,
是箭还是风?
啊!嗨!
宏扬那国威
对那众多的冠军,
要给予那重奖。
以示光荣的祝愿和赞美呀!
众人之中遥遥领先,
是精神,还是毅力,
有力的肩膀在振动,
是运气,还是朝气?
啊!嗨!
启动我们双手的,
是它的快速奔跑。
绑着那哈达,
用酥油涂抹情谊,
取胜者在于它的巨大,
----在于它的快速。
娱乐沉浸在盛情中,
盛情溶化在娱乐中。
肩膀落地的忌妒,
未排上第一的竞争,
男子汉的三种娱乐,
到来年再比高低。
娱乐沉浸在感情中,
感情溶化在娱乐中。
    此外,卫拉特蒙古还有一些娱乐活动。比如: 谈骨比智  在卫拉特蒙古家乡,有谈论牛羊骨、比看智慧的娱乐。特别是卫拉特蒙古中谈论骨的样式的娱乐广泛流传,招待客人和婚礼上,人们都谈论骨头的类型来比试智力。
    谈论骨头类型的娱乐,是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锻炼智力的很好的娱乐活动。谈论骨头类型的答问词如下。
  ——这块叫做什么骨头?
  ——好汉的领头。
  ——为什么叫好汉的领头呢?
  ——穷追猛打逃跑之敌,顽强地阻击来犯之敌,所以叫
好汉之首。
  ——这块叫什么?
——凤凰的翅膀。
——为什么叫做凤凰的翅膀?
  ——因为不畏惧风和雨,所以叫做凤凰的翅膀。
  ——这一块叫什么?
  ——是镀金的马鞍子。
  ——为什么叫镀金的马鞍子?
  ——因为它十分地坚固,所以叫做镀金的马鞍子。
  ——这块叫什么?
  ——女人的臀部。
  ——为什么叫做女人的臀部?    .
  ——是因为生出了金胸银屁股的孩子,所以叫做女人
的臀部。
  ——这块叫什么?
  ——叫做乌鸦的嘴巴。
——为什么叫做乌鸦的嘴巴?
——因为它能看到山峰,能看到肩上的鞍伤。
——这块叫什么?
——好马的牙。
——为什么叫做好马的牙?
——要追的目标能追上,
——别的可追不上它。
——爬高山不会累。
——过河水飘浮,所以叫好马的牙。
——这块叫什么?
——空旷的河流。
——为何叫做空旷的河流?
——因为饮水时与马群不相碰,所以叫做空旷的河流。
——那么,这块叫什么?
     ----吃风里摇摆的草,饮荡洋的湖水,宽阔戈壁,花白的羊群,三十六个腰的背后,在骨头的前部,让外乡人奉承,让旁边的人观看,让人们奇怪,让众人谈论,扔到外边,让狗啃去,这就叫做翘起的骨。
    雪天赌注  蒙古族自古以来把白色视为最好的颜色。每当举行盛会时,老人祝福子女,首先说,所有的灾难消失掉,吉祥如意象雪一样白。
    蒙古语称“茶思南买勒”,这是在蒙古族牧民中流传很久的一种传统游戏活动,每年下第一场雪时,牧民间相互拜访庆贺瑞雪,客人偷偷将一贴子藏在主人家中(贴子内容一般为宴庆的时间和需准备的物品)。临别时,客人暗示主人已将贴子藏人家中,然后就向回跑,主人家中的人要迅速将贴子送回,所写物品即由送贴人准备,如追不上则由收贴人准备,准备好物品后与四邻共庆瑞雪。该项游戏现已变为体育竞赛项目,比赛办法是:每队3~5人,两队分别各充当一次主客队,分驻两个指定的蒙古包内,竞赛时客队每人充当一次送贴人,主队3人追逐,每追上一次得两分,失败一次零分,最后以得分多少决定名次。
下雪赌注无论是输家,或是赢家都是为了娱乐一场,祝贺在新下的雪地上留下脚印,表示来年雨水充足牛羊肥壮。
扔木棒扔木棒娱乐主要是青少年的娱乐,它适应于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有着民族色彩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娱乐,年轻人一方面进行体育锻炼,活跃情趣,提高智力;另一方面,男女青年可互相了解,谈情说爱,在火热的生活中选择自己的恋人。
卫拉特蒙古诗人塞巴泽尔这样形容“玩木棒”娱乐的:
热闹而活跃的玩木棒,
青年人躲避老年人,
为相遇创造了这么好的机会,
是有智慧的人民创造了这种娱乐。
伟大蒙古传统的娱乐, 
是原野上的娱乐,
年轻人喜欢这种娱乐,
用它铺出生活之路。
找到了这块木棒,
尽情地喊着跑过去,
为从别人手中争夺,
年轻人追了过来,
纷纷冲向木棒,
双双奔向远方,
深深地怀着爱恋的年轻人,
跑到远处诉说内心的真情。
在漆黑的房子或深深的草丛中,
你是否见到扔过去的木棒?
在火热的生活的海洋里,
你是否找到爱情的珍珠?
让我们一起做扔木棒的游戏。
    小孩游戏在卫拉特蒙古人中,有很多小孩子玩耍时唱的歌,它们反映了孩子们生活的情景和牧区人民的生活。
  比如扔木头、玩做大毒蛛、小木块、扔手帕等。也有很多适应这些游戏的歌词:
    如《小小的木块》中唱道:小小的木块,
小牛的犄角,
百头牛的皮子,
乌鸦的羽毛,
孩子们在玩耍,
    拴在自己的圈内。
    放牧着羊只,
    是否一同上街去?
    要捉豆鼠吗?
    要上山坡吗?
    要骑牛吗?
    要上山崖吗?
    要骑黄牛吗?
    要上岩石吗?
    要骑黑牛吗?
    孩子们玩耍吧、玩耍吧!
    棋类棋类活动是和硕特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蒙古象棋来源已久,传说在清初就已广泛流传于民间。它在很多方面与中国象棋相似,但又具备自己的特点。它的棋子按照和硕特蒙古的习惯叫法,分称为“诺颜”(即王爷,相当于象棋中的将帅)、“土西米尔"(相当于大臣)、“阿勒斯楞”(狮子)、“铁曼”(骆驼)、“毛林”(马)、“汗尕”(车)、“拜尔士”(相当于兵、卒)等。除“拜尔士”摆在前沿外,其余均一列摆在底线。“诺颜”居中,“土西米尔"和“阿勒斯楞”分别在两侧,其次是骆驼、马、车。每种棋子都有自己特定  的走法,棋子之间互为补充,互相制约,既能协同作战,又可联络设防,最后以将死对方的“诺颜”为胜。有趣的是这种  象棋的“诺颜"可以上前线,不是像中国象棋中的将帅那样只在宫庭内活动;而兵、卒在攻到对方的最底线后,还可以倒回头走;在倒走三步没有被对方吃掉时,就可以变成一枚最厉害的棋子——“狮子",以示对作战勇敢、能够冲锋陷阵者提升重用之意。
    蒙古族象棋不仅是一种能够陶冶性格、锻炼智慧的体育活动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民间艺术家创作的木雕艺术品。它的每个棋子都是一个独立的雕像。由于雕像细腻,用功独特,看起来造型丰满、形象逼真,十分富于草原生活的情趣,给人以优美的艺术感受。
除以上这些游戏外,蒙古族群众中还流传着很多民间-传统游戏,如甩石子、赛牦牛、套马等。
甩石子又称“射牦牛”,蒙古语称“兑吾尔”。此项活动原是牧民在放牧中,用一根绳子系一个皮兜兜,把装在兜内的石子甩出,将远离的牲畜赶回畜群,以后它逐渐演变为竞赛项目。这一活动一般为个人赛(也可搞团体赛),比赛方法为:制作一个牦牛靶,距离为30米或50米(根据参赛人员情况定),用皮兜兜甩石向靶射击,击中头部为25分,腰部为20分,臀部为15分。每人甩3次,以得分多者为胜。
    赛牦牛  牦牛力大凶猛、性野,善爬山,是山区牧民不可少的运载牲畜,为充分利用牦牛这一特点,牧民将牦牛经过驯化,使之可以骑乘。赛牦牛的比赛距离为500~1000米,规则同赛马。
套马  套马是牧民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后演变为竞赛项目。一般为团体赛,每队5人5马,另有两个80~100匹马的马群,每群中有10匹马戴有标志,运动员列队在出发线前,发令后方可出发,冲向马群,用套马绳将戴有标志的马在指定的场地范围内(场地一般为围长1000~1500米的半圆式场地)套住,并带到指定地点,套马时可5人同时套或进行分工(分套马手、截马手)。计算成绩分两种方式:
一种为定时赛,以在规定时间内所套马匹的多少计算成绩,多者为胜;一种为定量赛,即将马群中戴有标志的马全部套完所需时间,时间少者为胜。
    比赛中主、副裁判在场内巡视,另设发令员2人、司线员4~6人、成绩记录员3人(两人收马、一人记录)。



[责任编辑:和硕县]

 

文章评论加载中

用户: 联系方式:
       

 
部务公开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箱
版权所有 @ 2008 中共和硕县委组织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 禁止复制
新ICP备:07500408 页面访问故障反馈邮箱:webmaster@malanhua.gov.cn
投稿邮箱:xjhszzb@sina.com QQ:84000957